文\本刊特約撰稿 曾慶江
甲骨文訴說3000年前的故事。資料圖
考古發掘的甲骨文殘片。資料圖
2022年12月底,位于河南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發布消息稱,將發布500個未能釋讀的甲骨文,請大家一起來參與破解。盡管甲骨文作為成熟漢字的起源這一常識已經為大眾所熟知,但遺憾的是,在目前發現的4500多個甲骨文單字中,被人們釋讀的只有1600多個,還有大量甲骨文單字有待破解。中國文字博物館此前也曾發布“高額賞格”,但凡破解甲骨文一字,獎勵10萬元人民幣。幾年過去,只有復旦大學的古文字研究專家蔣玉斌博士因為破解“蠢”字而獲得獎勵,真可謂是一片甲骨驚天下。2023年,甲骨文的魅力在持續輻射,有著三千多年歷史、代表著殷商文化的甲骨文中,究竟隱藏著多少秘密有待人們來破解?
1928年殷墟第一次發掘工作人員合影。資料圖
由郭沫若主編的《甲骨文合集》。資料圖
甲骨文的前世今生
如果沒有晚清時期王懿榮的一場生病,或許甲骨文的秘密還要掩藏很多年。
讓我們把視線投向一百多年前的河南安陽小屯村。村里有個叫李成的剃頭匠,身染膿瘡而無錢醫治,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他將在農田里挖出的甲骨研磨成粉進行外敷,止血化膿效果居然很好。這一奇特的效果被中藥鋪注意到,他們以六文錢一斤的價格予以收購,將其作為一味中藥命名為“龍骨”。有多少“龍骨”被當作中藥被人們研磨成粉吃進肚子里,實在無法估量。由于作為甲骨文的龍骨負載著很多商代史料,人們很無奈地把這一現象稱為“人吞商史”。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擔任國子祭酒的王懿榮患上了瘧疾而不得不服用中藥,被派往鶴年堂抓藥的小伙計帶回了叫作“龍骨”的藥材。一向喜好歷史并鉆研金石學的王懿榮發現龍骨上刻有一些像文字的圖形,于是通過古董商人進行大量收購,并進入相應的研究,最后斷定這些圖形是商代文字。王懿榮的研究成果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并得到學界的充分認可。因為這些原始的文字大多刻畫在龜甲獸骨上,人們將其命名為甲骨文。王懿榮是確認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后來人們將其稱為“甲骨文之父”。
假如王懿榮再等待幾十年,他可以見證重大歷史——殷墟的發掘,那里是甲骨的集中出土地。但歷史總是會留下遺憾。1900年,八國聯軍從天津登陸,很快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倉皇出逃,作為京師團練大臣的王懿榮,留下“主憂臣辱,主辱臣死”的絕命詞后投井自殺,為國殉命。
王懿榮殉難之后,家道中落。王懿榮的兒子王翰甫為了生計,不得不變賣父親收藏的甲骨和古董,其中大部分為劉鶚(字鐵云)所得。劉鶚就是著名小說《老殘游記》的作者,他是王懿榮的生前好友,也是甲骨文愛好者。1903年,在羅振玉的支持下,劉鶚將自己所藏甲骨選拓1058片,編為《鐵云藏龜》,這是甲骨文歷史上第一次被著錄成書,可謂是甲骨學的開山之作。遺憾的是,隨后不久劉鶚被朝廷流放新疆,最終客死烏魯木齊,他所收藏的甲骨也因此散落民間。
在甲骨文研究史上,羅振玉是一個不可繞過的人物,他除了鼓勵劉鶚編輯《鐵云藏龜》外,自己也收集了大量甲骨,并出版了系列著作,還考證出甲骨的重要出土地——河南安陽小屯村,為后續的殷墟考古工作作出了前期貢獻。
從1928年到1937年間,當時的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在董作賓、李濟、梁思永等人的主持下,對小屯村一帶進行了15次考古發掘,除了發掘出大量甲骨外,還發現了商代宮殿、宗廟遺址,并出土大量珍貴的銅器、玉器、陶器等,它們與甲骨文字相互佐證,終于讓人們對商代歷史有了較多了解。
遺憾的是,在王懿榮發現甲骨文后的幾十年里,由于人們對其價值估計不足,再加上當時國內局勢動蕩不安,以及文物販子的不法行為,有大量甲骨散落民間,還有較多數量的甲骨流失海外。因此,目前國際上從事甲骨文研究的,除了中國之外,不少西方國家因為收藏有一定數量的甲骨,也進行相應的研究,這使得甲骨文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學科。到現在為止,國內外依然活躍著一大批甲骨文研究專家,他們畢盡平生精力,希望能夠破解甲骨文里的諸多秘密。
甲骨文發現第一人王懿榮。資料圖
“甲骨拼合集”系列(黃天樹 主編)。資料圖
甲骨文里的秘密
殷墟甲骨的發掘在我國考古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它與北京猿人、敦煌藏經洞、居延漢簡等并稱為近現代中國四大考古成果。通過殷墟甲骨發掘出的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自從發掘之后吸引了眾多學者的研究,在20世紀上半葉就有“甲骨四堂”之說。所謂“甲骨四堂”是指研究甲骨文的四位著名學者羅振玉(號學堂)、王國維(號觀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他們先后推出有分量的甲骨文研究成果。
甲骨文里究竟隱藏著多少秘密而吸引眾多學者的關注?可以說,正因為甲骨文的存在,才讓我們對商代歷史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對中國漢字的發展演變有了更為清晰的認知。甲骨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它負載著中國悠久的歷史,更牽系著漢字的發展演變,是強化中國文化自信的重要構成。
據專家考證,甲骨文主要是中國商代晚期王室用于占卜紀事而在龜甲或者獸骨上契刻的文字。由于當時生產力低下,商代人大多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進行占卜,比如既有關于天氣狀況的,也有關于農業收成的;既有疾病、生育,更有打獵、行軍作戰、祭祀等,這些情況都通過甲骨予以記錄下來。通過這些文字,可以大致了解商代人們生活的基本情形,也可以了解商代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因此,商代有“從地下挖出的朝代”的說法。通過甲骨文的釋讀,再加上《尚書》《史記》等古代文獻,輔之以各種田野考古發掘成果,人們對殷商歷史的發展趨勢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了解。
作為中國最早的較為成熟的漢字,甲骨文的意義更是非凡,它開啟了后世漢字發展演變的源頭。經過專家分析,漢字構造法“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在甲骨文中均有體現??梢哉f,了解甲骨文,對中國文字學和書法學均有非常大的幫助。
但是,從被確認為中國最早的成熟漢字到現在已經120多年了,被人們破譯的甲骨文,仍然不到一半,即便中國文字博物館出臺高額賞格依然效果甚微。之所以如此,首先在于甲骨文基本上是王室貴族使用,不具有普及性,在漢字發展演化中缺失了不少鏈條或者步驟;其次是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字被廢棄,從而在后世發展中無法找到對應關系;其三是甲骨文總體數量偏少,出現不少一字多義現象,也給后世辨識增添不少難度??梢哉f,因為甲骨文無法完整破譯,其中隱藏著多少秘密,我們還真的很難斷定。
1822年,34歲的法國語言學家商博良破譯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從而揭開了古埃及文的神秘面紗,這是人類文化史上的大事。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考古資料的新發現以及文字學的發展,人們對甲骨文的破譯能力將會大大提高。那個時候,甲骨文又將給我們揭示怎樣的中華文明呢,實在是一件讓人期待的事情。
?。ㄔ鴳c江,蘇州大學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原標題:一片甲骨驚天下
責任編輯:方詩穎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