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囑托 奮躍前行——沿著總書記考察海南的足跡看變化
諄諄囑托
2022年4月1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三亞市崖州灣科技城的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考察調研并指出,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要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集中攻關,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農業科研工作者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拿出十年磨一劍的勁頭,勇攀農業科技高峰。
在崖州灣種子實驗室,科研人員李文輝在做實驗。海南日報記者 王程龍 攝
■ 海南日報記者 黃媛艷
3月23日,崖州灣種子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作物遺傳育種實驗室內,博士研究生孫茜正忙著對1000份材料進行蛋白印跡實驗,為玉米蛋白質改良尋求新突破。在實驗室內,像她一樣的青年南繁工作者還有很多。
2022年4月1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三亞市崖州灣科技城的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考察調研并指出,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農業科研工作者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拿出十年磨一劍的勁頭,勇攀農業科技高峰。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實驗室積極發揮新型研發機構的制度集成創新優勢,依托和服務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以種子創新和種業發展為導向,通過項目牽引、開展聯合攻關等方式,謀劃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項目,加快集聚高水平科技創新要素和資源,著力突破種子創新“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以持續更新的科研成果有效保障國家種子安全,助力我國種業高質量發展。
平臺建設
賦能科研能力持續提升
“去年我就種子精準分子設計平臺建設情況向總書記進行了詳細匯報。如今不僅國家精準設計育種中心公共平臺實現常態化運行,其他科研平臺建設也有了大變化。”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執行主任陳凡說。
他表示,經過短短一年時間,實驗室就已擁有17.2萬平方米物理空間,配套科研設備7200余臺(套),“大型儀器公共服務中心、核心種質資源庫、人工氣候室等12個開放共享平臺及科研設施也已投入使用。”
科研平臺建設是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的關鍵。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集中攻關,三亞崖州灣科技城(以下簡稱科技城)著力搭建公共開放科研平臺,賦能實驗室建設,一系列科研平臺項目建設有了清晰的時間表——
國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設施建設項目計劃今年第二季度竣工;國際玉米創新與成果轉化中心、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鑒定評價及確權交換中心計劃年內竣工;種業創新中心、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合作平臺全面啟動項目建設,三亞國家野生稻種質資源圃加快建設……
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規劃發展部負責人楊新泉介紹,經過一年建設,實驗室各項制度基本完善,團隊建設不斷壯大,科研人才集聚效應初顯,平臺建設快速推進,基地保障能力不斷提升,科研工作初顯成效。
“我們正協同實驗室高標準打造開放共享的高水平科研創新平臺集群,加快推進關鍵共性平臺建設。園區還將聚焦作物、畜禽、水產等領域的核心技術攻關,積極配合實驗室滾動謀劃重大創新平臺項目,筑牢種業創新發展的根基,全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科技城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制度創新
匯聚創新要素資源
日前,在一片郁郁蔥蔥的水稻田里,中國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種質庫負責人魏興華邊走邊看,“這些水稻苗是在不同時間栽種的,我們要觀察它們最終是否長成一致,進而判斷其性狀遺傳的穩定性。”
性狀遺傳是否穩定,是魏興華所承擔的實驗室“揭榜掛帥”項目——培育適合輕簡栽培的水稻種質資源的關鍵,他期待著利用3年時間培育出耐低溫、耐直接播種的水稻品種,從而減少水稻播種勞動力成本、提高耕作效率。
推行“揭榜掛帥”制度,是實驗室開展制度集成創新的具體實踐。實驗室還在全球公開招聘團隊首席和骨干,通過邀請院士組建創新團隊、建立項目博士后制度等舉措,引進種業領域優秀科研人才,目前已有22位院士在實驗室組建院士創新團隊,涵蓋全職博士后123人;引入19家涉農高校、科研機構、種業企業等作為理事單位,以“揭榜掛帥”等方式開展科研任務攻關,與項目負責人“一對一”簽訂責任書,落實每年的考核指標,探索農業領域國家新型科技創新模式。
“我們剛聯合實驗室啟動了5個‘揭榜掛帥’重大技術需求(難題)項目,通過企業‘點題’、科學家‘答題’,有效貫通產業鏈和創新鏈,推動種業振興。”三亞華大生命科學院院長岳震說。
“在創新性推動種業核心技術攻關方面,實驗室將更好地推行‘揭榜掛帥’制度,破除科研創新與市場需求脫節的弊端,為南繁硅谷插上中國種子創新的‘芯片’,為種業發展加速加碼。”楊新泉表示,實驗室將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助力提升我國種子創新能力,加快推進“南繁硅谷”建設,精心打造海南自由貿易港種業科創高地。
配套完善
助力科創成果持續“上新”
中國海洋大學三亞研究院副院長胡景杰今年準備申請一項魚類新品種的專利,破解一些水產種源“卡脖子”問題。而科技城落地的快速預審發明專利,最快3個月內可授權,將大大減少胡景杰的等待時間。
“總書記的囑托讓大家感到十分振奮,各部門都在立足崗位積極做好服務,為科學家減少后顧之憂,得以專注科研。”胡景杰說。
一年來,實驗室協同科技城加強種業配套完善,優化驅動種業創新發展的良好生態。
知識產權有保障——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農業植物新品種審查協作中心、知識產權法院特區審判庭等在科技城落地,將推動探索專利、商標、版權、地理標志、植物新品種“五合一”行政管理體制;“育種材料第三方存證”“育種材料惠益分享”等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新機制,讓種子攜帶“身份證”,安全更有保障。
生活配套有供給——科技城第一幼兒園、寰島小學和中學等一批優質學校落戶園區,一批安居房加快上市供給,優先保障實驗室引進人才需求,商品房地塊將為服務實驗室的人才統籌建設定制商品房。
成果轉化有平臺——科技城科研項目資助、設立兩支種業單一方向產業基金、區城合作推出“博士村長”項目等,給資金、搭平臺、找市場,打造產學研用協同發展鏈條,讓科研人員可以安心做研究。
“聚焦種子創新中的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瞄準國家糧食安全重大需求和國際科技前沿,實驗室將繼續協同各方構建創新生態、集聚創新資源、吸引各方人才,讓各種創新要素充分涌流、創新活力競相迸發。”楊新泉表示。
(本報三亞3月24日電)
更多閱讀>>
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博士后蔡孝廉:博士入村 科技助農
■ 海南日報記者 黃媛艷
3月23日,行走在三亞崖州區鹽灶村,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博士后蔡孝廉正琢磨著如何為村里導入新產業。
今年32歲的蔡孝廉是鹽灶村的“博士村長”。2021年8月,崖州區利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人才資源創新推出“博士村長”項目,招募了17個“博士村長”團隊,“一對一”支持17個村莊推動鄉村振興。
“我長期從事水產抗病品種的研究,‘博士村長’項目為科研成果轉化提供了很好的平臺。”項目一發布,蔡孝廉積極組隊報名,實驗室也有3支團隊參與,他們分別負責長山村、雅安村和海棠村。
蔡孝廉“博士村長”團隊共有8人,團隊成員皆來自實驗室,既有研究水產的,也有關注種植的。去年5月25日起,他們開始組隊去鹽灶村調研,實地摸清村情。
“我們意識到,正在建設的水產苗種南繁生態產業園和不斷入駐園區的水產企業,會給村民帶來新的就業機會。”蔡孝廉說,于是,他和團隊成員在村里開展深海養殖培訓,讓村民掌握更多的技能,力爭當上“南繁工人”。
三亞有豐富的海域資源和光溫條件,有利于水產制種。“我們積極對接島外的相關企業,助其來瓊考察、選址,希望引進更多的優質企業,為當地發展作貢獻。”蔡孝廉說。
“雅安村池塘目前的條件尚不能發展水產育種,不過可以嘗試淡水養殖”“觀賞魚養殖效益不錯,有個池塘位置不錯,能試試嗎?”……一邊走著,蔡孝廉一邊和另一位“博士村長”李璐璐圍繞著村莊的發展不斷交流。
“大家都很珍惜‘博士村長’項目搭建的平臺,經常溝通交流服務村莊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共享技術和資源、共克難題。”蔡孝廉說。
一年腳踏實地的“博士村長”工作經歷讓蔡孝廉收獲良多,他也在思考未來的發展,“今后希望有更多的配套政策和企業加入,讓我們有機會服務更多的鄉村‘揭榜掛帥’式項目,把論文寫在服務當地產業發展的實踐中。”
(本報三亞3月24日電)
原標題: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著力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助力我國種業高質量發展 勇攀農技新高峰
責任編輯:王思暢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