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
這五年,海南基本公共服務全方位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書暖心答卷 繪幸福圖景
蓬勃興起看海南
——海南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紀實⑥
關鍵詞
民生保障
■ 海南日報記者 馬珂
茶園郁郁蔥蔥,一片片新芽翠綠欲滴;炒鍋里茶青翻騰,茶香滿溢。4月的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入眼即是和美鄉村的畫卷。
毛納村茶葉種植面積約572畝,小小一片茶葉變成了這里的致富“法寶”,味甘清香的大葉種茶,帶給了當地百姓幸福好滋味。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
今年元宵節前夕,在??谑协偵絽^鼓樓長者飯堂,老人展示自己的剪紙作品。(資料圖片)
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海南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牢記黨的根本宗旨,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讓老百姓過好日子上。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海南重要講話精神,新時代奮進新征程。5年來,海南始終賦予發展“暖色”,在推動鄉村振興、共同富裕,以及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依、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發力,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二零二二年十月二十日,在三亞亞龍灣玫瑰谷千畝玫瑰區,花農在修剪花枝。(資料圖片)
推進鄉村振興 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眾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關鍵靠人”……海南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植根于心,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地群眾。
2020年,我省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64.97萬農村貧困人口與全省人民一道實現全面小康。2021年5月27日,海南省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成立,我省踏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征程。
近兩年來,“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強力引擎。一個個美麗鄉村在希望的田野上蓬勃“生長”。
亞龍灣畔,夜幕降臨,三亞博后村一家家民宿燈光亮起。裝修精致的民宿,建筑風格從中式特色到異國風情,各不相同,備受廣大游客青睞。
博后村三面環山,是一個黎族聚居村莊。近年來,博后村積極與企業對接,招商引資,同時,在政府部門的幫助下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美麗鄉村,發展民宿產業。如今,博后村已經開辦58家民宿,有1800多間客房。村民們在接受培訓后到民宿上班,既解決了民宿用工問題,也讓村民們多了一份收入。
放眼全省,這五年建成美麗鄉村1700個。各個美麗鄉村依托自身優勢發展出本村特色產業,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正帶動村民從小康奔向共富。
以基層黨建為引領,??谑┎璐逶谧龃笞鰪娛a業的同時,不斷豐富特色產業和生態旅游,在這片石頭地上“奏響”了動人的振興致富曲。石斛園成了“聚寶盆”,村子也變成了熱門旅游景點,全村人均年收入從2017年的1.45萬元提高到2022年的3.3萬元,年均增長超30%。
以博鰲亞洲論壇年會舉辦為契機,瓊海沙美村推進沙美內海全面退塘還林還濕,恢復既有的生態景觀,打造美麗鄉村。昔日臟亂差的小漁村變美了,眾多國內外游客慕名而至。原先以外出務工、種養為主的村民紛紛轉行,在家門口實現了創業就業致富夢。
以優質生態資源為依托,昌江王下鄉加強“五網”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黎花里文旅項目,集體經濟產業不斷壯大,讓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作為王下鄉“黎花里”文旅小鎮中的一站,浪論村村民開起了民宿、山蘭酒作坊、黎家生態餐廳、咖啡驛站……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這幾年,到村里觀光的游客絡繹不絕,老百姓也笑開了顏。
“我在村里的共享農莊打工,家門口上班,年底還可以獲得保底分紅。”得益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雅布倫·享水谷共享農莊的建成,今年45歲的陳龍從外省回到家鄉就業,成為鄉村振興路上的一員。
“老鄉”腰包鼓不鼓,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指標”。2022年海南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17元,同比增長5.8%,高于城鎮6個百分點,連續12年跑贏城鎮居民收入增速。
廣袤田野,煥發蓬勃生機。加快產業興農,推進鄉村建設,促進農民增收……隨著越來越多的發展紅利不斷釋放,“老鄉”的幸福生活,正在接續奮斗的鄉村振興圖景中徐徐展開。
聚焦百姓所需 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我家離這里就幾公里遠,一天能賺100多元。”近日,在儋州市王五鎮峨陽智能生態農場一片辣椒地里,工人林元麗頭戴草帽忙著采摘辣椒。休息間隙,她用袖套擦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水,臉上的笑容訴說著在家門口務工的喜悅。
林元麗這份工作,是鄉鎮就業驛站幫忙找的。此舉在幫助村民務工增收的同時,也解決了企業的招工難題。
就業是民生之本,一頭連著萬家燈火,一頭連著經濟大局。
2022年5月26日,海南首家就業驛站——海南就業驛站樂東黃流站成立。這是海南就業部門在解決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提高工資性收入方面進行的又一次探索創新。
目前,海南已建成運行就業驛站超160家,覆蓋全省18個市縣,21所高校及部分重點園區,重點向勞動力人口較多的鄉鎮、社區延伸,提供職業指導、職業介紹、技能培訓、勞動關系調解等公共服務,搭建起覆蓋全省、功能多樣、連點成片、信息互通的基層就業供需對接實體化網絡。
既“上門問崗”又“送崗上門”,就業驛站將公共就業服務延伸至基層,在老百姓家門口架起一座就業橋梁,暢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實現以“小驛站”撬動“大就業”,以“大就業”帶動“大振興”。
過去五年,我省城鎮新增就業76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5萬人。今年,我省將深入推進就業質量提升行動。優化落實援企穩崗擴就業政策,把自貿港政策紅利釋放帶來的經營主體激增和投資項目建設轉化為更多高質量就業機會。
在海南師大瓊中灣嶺實驗學校,老師在教學生寫字。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一直是老百姓最樸素的追求和愿望。近年來,海南抓好穩就業這個頭等民生大事和自由貿易港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在多措并舉暢通“就業路”的同時,下足功夫托起群眾的“安居夢”。
“我就是安居房項目實實在在的受益者。”2022年底,在定安縣龍河鎮中心學校工作20多年的教師王麗芳申請到了該縣首個安居型商品房項目一套118平方米的房子。在“不到50平方米,潮濕昏暗”的學校周轉房居住多年,想到全家很快就能住進新房,她心里美滋滋的。
安居房是我省保障本地居民、引入人才、基層教師和醫務人員等群體住房需求的民生工程。2020年,我省啟動安居房建設,2020年至2022年,我省已開工建設近10萬套安居房,計劃“十四五”期間建設25萬套安居房,以安居房圓百姓“安居夢”。
二零二二年十二月十日,位于三亞市吉陽區的萬科臨春安居房小區,孩子們在新家園里開心玩耍。(資料圖片)
這頭,王麗芳期待著住進新房;那頭,瓊海市嘉積鎮土產公司宿舍樓的居民也期待著小區的新貌。
拆除違建、雨污分流改造、弱電改造、路面改造、新增綠化、更換大門、劃出停車位……瓊海市大刀闊斧的老舊小區改造,改到了群眾“心坎”上。
我省自2019年起每年有序開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通過改造居住環境提升小區居住品質,增強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2022年,我省開工改造老舊小區631個,惠及5.39萬戶,開工率103.78%。
今年,我省將持續做好老舊小區改造這一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計劃開工改造410個城鎮老舊小區,惠及城鎮居民約3.8萬戶,同步推進歷年項目竣工。
辦好民生實事 在高質量發展中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5年來,海南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辦好民生實事,在醫療、養老、托幼、教育等領域,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沒想到29塊錢幫我省了幾十萬元!”來自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陳小妹(化名),因罹患肺腺癌需要使用一款進口藥,一支120毫克的注射液自費價格高達6066元,一年大約需花費55萬元。但萬幸的是,陳小妹因其先前購買了29元海南版特藥險,55萬元的藥費得到全部賠付。
針對患者的切實需求,2020年8月,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推出全球特藥險,首次將國內未上市藥品加入國內健康保險,消費者以幾十元的普惠價格就可獲得100萬元特藥費用保障,讓更多普通患者用得起特許藥械。
日前,海南省婦女兒童醫學中心副院長陳仁偉的朋友圈更新了一條動態:“患兒出生后16小時即完成急診手術矯正,通過先心病產前產后的一體化管理模式,能有效幫助新生兒危重先心病預后,保障母嬰安全。”短短幾行字,不僅意味著一個小生命得以延續,也體現了海南先心病救治能力從5年前的“患兒跨海救命”真正轉變成為“救治不再出島”。
隨著海南自貿港建設步伐的加快,全省不斷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加快優質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
自2018年起,海南陸續投入23億元,1274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完成標準化建設,“5G基層醫療”應用全國領先。5年來,我省引進國內優質醫療機構49家,新建醫院51家、新增床位1.2萬張,實現“1小時三級醫院服務圈”全省覆蓋,“小病不進城、大病不出島”正成為現實。
教育也是海南百姓“急難愁盼”的民生“短板”領域,但近年來,“短板”逐漸補齊,成為人民群眾獲得感的重要來源。
6年前,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居民楊云玲把孩子送到??谝凰搅W校,不僅費用較高,來回奔波也十分辛苦。“這幾年,瓊中教育越來越好,師資隊伍加強,教學質量提升,我把孩子接回到家門口的烏石學校念書了!”楊云玲說。
“辦好公平優質教育”,一個承諾,一以貫之。海南基礎教育堅持“補短板、促公平、提質量、調結構、凸特色”原則,多年來累計引進各類優質學校83所,實現市縣全覆蓋,提供超過16萬個優質學位,引領帶動區域義務教育質量快速提升,有力回應了海南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熱切期盼。
從促進教育公平到優化社會保障,從提升健康服務到提高生活品質,從完善“一老一小”服務體系到開展平價菜保供惠民行動……海南實施了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兜牢基本民生底線,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努力使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
時代是出卷人,政府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具體而微的生活期待構成了百姓夢想的真實圖景,交匯成海南自貿港建設夢想的繽紛亮色。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在新起點上接續奮斗,久久為功,海南正穩步提升民生服務能力,錨定“民心所向”聚焦“人民幸福”,不斷厚植幸福生活根基,托起廣大群眾“穩穩的幸福”。(海南日報???月8日訊)
2022年
民生福祉有效保障
1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鎮
2 CPI漲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3 城鎮新增就業目標超額完成
4 新增基礎教育學位4萬個
5 職工普通門診費用納入醫保報銷
過去5年
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64.97萬農村貧困人口與全省人民一道實現全面小康
民生專項行動取得實效
?15種可比蔬菜均價全國排名近兩年后移22位
?五年城鎮新增就業76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5萬人
?創新推出安居房解決本地居民和引進人才住房問題,三年開工建設10萬套
?完成城鎮老舊小區改造1327個,惠及13萬戶
社會事業長足進步
?“一市(縣)兩校一園”引進中小學幼兒園84所、提供優質學位16萬個
?引進國內優質醫療機構49家,新建醫院51家、新增床位1.2萬張,1274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完成標準化建設
社會保障網織密織牢
?率先實現基本醫保省
微鏡頭
“家門口”能做大手術了
■ 海南日報記者 劉寧玥
“放心,有鄭州名醫主刀,還有??谡{來的先進設備,手術會順利的。”手術室外,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居民王靜安慰著反復踱步的外甥女。
4月6日上午9時,王靜的妹妹王文,被推進了瓊中縣人民醫院麻醉科手術室。
她正接受一臺超聲引導下的乳腺旋切手術。該手術為瓊中首例,使用的是國際先進的微創醫療設備,這套設備在當天上午6時左右,剛從??谶\到瓊中。
2021年3月起,瓊中縣人民醫院由鄭州大學醫學院(以下簡稱鄭大醫學院)托管運營,成為“鄭州大學瓊中醫院”。高峰是鄭大醫學院派駐到瓊中的專家之一,目前擔任普外科技術主任。
“高醫生從事乳腺甲狀腺專業診療30余年,對這套設備很熟悉。”現場觀摩手術的醫生謝攀說道。
手術開始,只見高峰左手拿超聲探頭,確認囊腫數量和位置,右手捏住旋切刀手柄,旋切刀頭只有中性筆筆尖那么細。他雙眼緊盯著彩超顯示屏,嫻熟取出所有病灶,只用了約30分鐘。
手術分兩步:先切除病灶,等待病理檢查,確認病變性質;若屬于腫瘤性病變,再作進一步切除。等待病理檢查時,高峰與第一助手、普外科副主任醫師陳文定用紗布堵住兩側刀口止血。
說是刀口,圓形創面直徑僅5至8毫米。“創面小但難度大,十分考驗醫技。”陳文定感嘆道。“以前我們醫院只能開展傳統手術,如今患者在瓊中就能享受恢復快、保持皮膚美觀的微創手術了!”
陳文定2007年來到瓊中縣人民醫院工作。在他看來,托管后的醫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硬件提升不少,這間寬敞的手術室就是2021年建的,還引進許多開展高難度手術的設備,能開展乳腺旋切手術、腹腔鏡手術等。”
1小時后,檢查結果傳來,囊腫惡變概率低。高峰專心帶領醫護人員做完收尾工作。
10時許,手術圓滿結束。
“以前要到??诘鹊刈龅氖中g,現在‘家門口’就能做,省時又省心。”王靜說。
“這說明我們的醫學篩查能力在不斷提高。”執行院長韓玲也關注這臺手術。她頗為自豪地說:“2022年以來,我們穩步推進卒中中心、胸痛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設,配備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DSA)等多項儀器,派駐專家42名,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治好危重癥,及各種疑難雜癥。”
近年來,瓊中與鄭大醫學院、河南中醫藥大學合作,先后打造“鄭州大學瓊中醫院”“河南省中醫院瓊中醫院”,醫療衛生水平不斷提升。
瓊中縣衛健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瓊中將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人才隊伍發展,強力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進一步提升縣域醫療衛生資源整合程度,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好看病、看好病。
(海南日報營根4月8日電)
責任編輯:曾令瑾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