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blupe"></li>

<dd id="blupe"></dd>

<tbody id="blupe"></tbody><rp id="blupe"><acronym id="blupe"><input id="blupe"></input></acronym></rp><dd id="blupe"><noscript id="blupe"></noscript></dd>

<th id="blupe"></th>
  1. 毛納歡歌·綜述 | 更好的日子——寫在毛納村牢記囑托奮力前行一周年之際

    歌曲MV:習總書記來到我們五指山

      視頻來源:五指山市水滿鄉鳳凰花黎苗童聲合唱團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 記者 賀立樊/文

      地處云霧繚繞的五指山區,毛納村的清晨總是伴隨大霧。推開窗子,幾乎伸手不見五指,眼前濃密的霧氣,讓人看不清前方的路。

      這里山地多、耕地少,曾經交通不便、缺少致富產業。祖祖輩輩生活在毛納村的鄉親們,過去的生活仿佛籠罩在迷霧之中:方向是確定的——想要過上更好的日子;方法是不確定的——怎樣才能過上更好的日子?

      一個毛納村的困惑,也是中國千千萬萬普通農村的發展縮影。彼此的困難也許并不相同,有人缺地,有人缺水,有人“身在寶山”空手而歸,有人“看遍荒涼”一籌莫展。歸根結底,困難是不同的細節,發展是前行的基礎,振興則是所有中國農村統一的目標——大家盼望實現,也必將實現。

      “過去身在寶山空手而歸,現在身在寶山碩果累累。”一年之后,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仍在毛納村傳誦。“空手而歸”與“碩果累累”之間的距離,不只是時間的刻度,更是毛納村的鄉親們在山區迷霧中歷經坎坷,與所有中國農村一起,向著更好的日子邁出的每一步。

      “不相信會一直苦下去”

      金燦燦的樹冠吸引游人前來拍照。記者 賀立樊 攝

      一棵野生龍眼樹,高度超過了兩層樓,不知從哪來的無頭藤爬滿樹冠。春天一到,無頭藤的色澤更加金黃,整個毛納村幾乎都能看見這棵散發金光的龍眼樹。

      黃雪群的家就在這棵龍眼樹旁。十九年前,黃雪群剛嫁來毛納村時,這顆龍眼樹已是這副金燦燦的模樣??墒钱斝履锾み^門檻,夫妻倆的小家卻沒有一絲“金光”閃耀。

      彼時的毛納村,山清水秀的風景之下,是缺乏產業的真實面孔。

      “那時沒有別的生計,村里耕地少,大家只能上山砍竹子,賣給收購商用作種植豆角的棚架。”黃雪群不熟農活,動作慢,一天下來砍不了多少根竹子,“最便宜的時候,一根竹子才賣3、4分錢,難以支撐生活。”

      村里開始有人出去打工,“留不住人”的現狀在先,“空心化”的未來已在眼前。對于回到農村的黃雪群而言,這不僅意味著缺少同行者,也意味著村子缺少未來發展的人才基礎。

      黃雪群的娘家在五指山市區旁的昌沖村,她與丈夫王懋鋒曾是三亞一家酒店的同事。結婚之前,做生意的姐姐勸過黃雪群:“毛納村條件落后,經濟不好,你不會干農活,嫁過去只能一輩子受苦。”

      黃雪群與村里的孩子。記者 賀立樊 攝

      “可是我覺得,兩個人看對眼了,只要一起努力,再苦的日子也能變好。”直到住進毛納村,看著尚未硬化的泥濘村路,撫摸著掌心被刀把磨出的水泡,想打電話向家人訴苦,卻沒有信號,現實逼得黃雪群不得不低頭,“條件太苦,有些后悔來到這里。”

      想種地,無奈常住人口六百多人的毛納村,僅有六百多畝耕地,大規模農業生產并不實際。質量上乘的本地大葉種茶,倒是極好的經濟作物,然而受制于鄉里茶廠有限的生產力,茶青往往賣不出去。

      這是關于資源分配、基礎建設、產業配套、人才培養的系統問題,在同一個時期,也發生在其他農村。

      在海南東方,曾經的樂妹村缺少產業,缺少技術,基礎建設的落后,讓村里連一間公共廁所都沒有;在浙江安吉,曾經的黃杜村山多地少,辣椒、板栗等經濟作物換不來經濟收入,成為全縣經濟條件最差的村莊之一。

      在海南???,面對“地無三尺平,荒山堆亂石的”自然條件,施茶村的鄉親們“拍案而起”,誓要一同實現“石上開花”。

      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望著家門口這棵金燦燦的龍眼樹,黃雪群不愿讓這場為愛奔赴成為此生遺憾,她在尋找致富的機會,“姐姐說對了前半句,但是我不信后半句。”

      在這座五指山下的小村莊,同樣有很多人,不相信身處農村是遺憾,不相信會一直苦下去。這份“不相信”不是從這里開始,也不會在這里結束,卻能從一個村傳到另一個村,匯聚成激勵億萬農民自強的內生動力。

      “再苦咬咬牙也要扛過去”

      村道旁的“合畝倉庫”,是包括毛納村在內,眾多黎族村落的傳統勞動組織形式。一年前,總書記曾在這里走近端詳,詢問在場的鄉親們:“過去吃不飽吧?”

      王柏和(右)與王菊茹。記者 賀立樊 攝

      鄉親們的回答濃縮在六個字里——“山地多,耕地少。”千百年來,面對有限資源所采取的同勞動、同分配,讓“合畝倉庫”蘊含著黎族同胞的智慧,也在體現一種無奈。作為曾經的貧困戶,王政珠的無奈更加深刻。

      “毛納村的海拔高、濕氣重,晝夜溫差大,一般的經濟作物長勢不好。”王政珠記得,鄉親們種過橡膠樹,“但是膠水稀少”;鄉親們種過檳榔樹,“可是檳榔稀落”。

      為數不多的經濟作物,只剩下本地大葉種茶樹。然而,茶園在山上,茶廠在鄉里,兩者之間只有土路。20多年前,退伍回到毛納村的王柏和,就是背著幾十斤重的茶青,日復一日走在這條土路上。

      王政珠展示村里舞蹈隊的表演動作。記者 賀立樊 攝

      好不容易走到鄉里的茶廠,卻常常被告知,茶青已經夠了,當天不再收購。“一整天的勞動,換不來收入,一家老小都等著用錢。”老人要照顧,孩子要上學,為了掙錢,王柏和和愛人王菊茹養過豬、打過工,“一頭豬能供一個孩子一年的學雜費和生活費,但是供到中學,再也供不起了。”王柏和的大女兒和二女兒,只好含淚離開校園。

      那時的王柏和一家,正在經歷低谷;那時的毛納村,也在經歷陣痛。距今不過十來年,當時毛納村經濟落后的狀況,卻是今天難以想象的。

      毛納村委會下轄的毛納村小組,分為三個村民聚落,分別是南側的“什文”,中間的“毛納”,以及北側的“什也”。三個聚落呈弧線排列,彼此之間相隔不過數百米,卻沒有一條便捷的村道相連。

      剛嫁到毛納村時,黃雪群去往“什文”、“什也”,得繞著整個村子走上一大圈——這還不是鄉親們走過最遠的路。

      為了補貼家用,黃雪群開始種植時令蔬菜,步行幾公里,挑到鄉里銷售,一趟能掙三四十元,“回到家里全身酸痛,但是數著掙來的錢,睡得還是很香甜。”

      為了把無人收購的茶青換成錢,王柏和和王菊茹嘗試制茶,每次制成十多二十斤茶葉,王柏和步行30多公里,走到五指山市區賣茶。山區多雨,常常把王柏和澆得濕透,到了市區已是傍晚,不舍得花錢住旅店,王柏和抱著茶葉睡在橋洞,擔心茶葉丟失,這一晚總是睡不踏實,“再苦再累,咬咬牙也要扛過去。”

      這是一個人、一個家、一個村的苦與累。一個人咬牙扛過去,一個家就能迎來轉變;一個個家迎來轉變,一個個村就能步入正軌。

      在海南東方,當第一株蘭花在樂妹村盛開,駐村干部與鄉親們的汗水,即將轉化為致富的金鑰匙;在浙江安吉,當黃杜村的第一片茶芽被摘下,“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已經拉開序幕;在海南???,當第一棵石斛在火山巖上頑強生長,由“綠”轉“金”的施茶村,給了更多人啟發。

      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當數以百萬計的村莊“咬牙”扛過去,在各界幫助下解決農村發展的系統問題,更好的日子,就在眼前。

      村里的“連心橋”。記者 賀立樊 攝

      2014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連接毛納村“什文”、“毛納”、“什也”三個村民聚落的“連心橋”建成。鄉親們都說,這是連起三個“兄弟”的橋。

      隨著平整寬闊的硬化路不斷延伸,毛納村不再“與世隔絕”。品質上乘的茶葉吸引越來越多的收購商前來,村里有了茶坊,王柏和再也不用背著茶,走上那條賣茶的路。

      2006年,黃雪群攢夠了錢,買了一臺電冰箱,兩年之后,她在鄉里開了飯店;2012年,王柏和一家蓋起新房,4年之后,又蓋起一間茶坊。

      這些年來,毛納村里的新居此起彼伏,“合畝倉庫”卻仍然保留在村道旁。它是一段缺衣少食的歷史,能喚起“咬牙扛過去”的記憶,也能讓人更加珍惜這片綠水青山,以及它對家園的饋贈。

      “財富是有形也是無形”

      站在毛納村的“連心橋”舉目望去,巍峨的五指山就在遠處。1867米的海拔高度是海島的極限,也是一個省份尊重自然的底線。

      毛納村里有一條無形的分界線,屬于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邊界。線外是鄉親們的家,線內則是全人類的生態家園。

      “海南熱帶雨林不是光屬于海南,是屬于全國人民的,是屬于地球的,是國寶。”總書記的話語,被鄉親們記在心里——“綠水青山是水庫、糧庫、錢庫、碳庫。”

      這個道理,關系著人與自然的進與退。過去的海南中部村莊,處在濃密的森林之中,個別農民為了擴大耕地面積,不惜火燒成片林地。30年前奔馳在海榆中線的旅人們,依然記得夜幕下遠山燃起的點點火光。

      這抹火光帶來了什么?生態意識的滯后,讓“靠山吃山”成為固化思維,火光可以逼退森林,卻帶不來更好的日子,直到海南建省初期,仍有17%的人口未解決溫飽。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保護成為重中之重,高質量發展深入人心,一個全社會共同認可的價值觀,仿佛迭代海榆中線的G98中線高速公路,在人與自然之間找到新的平衡。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毛納村的鄉親們舉出的第一個例子,就是名聲在外的毛納茶。

      得益于濕潤的氣候、微酸的土壤,優良的自然環境讓毛納村的大葉種茶品質極佳。1860畝茶園與村里的生態林共生共長,根據毛納村委會副主任王啟旺計算,生態林能夠為茶樹遮陰60%至70%,正好可以減少病蟲害。

      毛納村的600多位村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茶園,或與茶產業有著聯系。隨著當地政府及幫扶單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推廣力度與技術指導,毛納村的茶為鄉親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入。

      自從2020年首次實現村民人均收入突破萬元之后,毛納村的村民人均收入連續兩年實現增長,2022年已經達到14000多元。

      除了茶葉,毛納村的鄉親們還種起了山蘭稻和益智,它們是綠水青山給予毛納村的有形財富。人退了,大自然進了,它的財富必然惠及所有人。

      放眼中國,既有云南西雙版納瀾滄江畔“水”經濟、福建東山“藍海綠肺”等產業升級為代表的先天自然條件給予的有形財富;也有江蘇賈汪從“煤城”變“綠城”、山西右玉沙洲變綠洲等產業轉型為代表的后天生態修復給予的有形財富。

      “財富是有形的,也是無形的。”對于毛納村的鄉親們而言,大自然給予的財富,既是茶山上扎牢根基的茶樹,也是優良生態所帶來的一系列潛在收入。

      在產業和生態的加持下,風景秀麗的毛納村在2022年迎來游客20多萬人次。鄉親們早已認識到生態保護的價值,這種認識是比有形財富更為珍貴的無形財富。

      同樣重要的是,山仍青、水仍綠,祖祖輩輩耕耘的故土,從未如此吸引游子與賓客,從未如此接近真正的振興。

      “好想成為這里的一分子”

      初春的水滿鄉,茶樹吐新芽。63歲的“候鳥”張超,又帶著幾位來自山東老家的朋友,走進毛納村游玩。

      “我已經來過毛納村好幾次,都快成導游了。”自從2017年來到五指山居住,張超很快發現了這個漂亮的村子,“這里風景好、空氣好、建設好,這些年變化很大。”

      幾位老朋友沿著村道走走停停,穿過“連心橋”,在議事亭坐一會兒,又來到共同廣場,看一看村里舞蹈隊正在排練的節目。

      走到披著金藤的龍眼樹下,有朋友告訴張超:“好想成為這里的一分子。”張超聽完,和朋友相視一笑,“喜歡就常來。”

      來到毛納村已經十九年的黃雪群,發覺自己再也離不開毛納村,她也找不到離開的理由。“一家人都在村里,舍不得走。村里什么都有,也用不著走。”

      水滿鄉周邊建起了不少旅游度假酒店,曾在外地酒店工作過的黃雪群,在家門口干起了老本行。“現在來到附近一家酒店上班,一年下來也有5萬多元的工資收入。”

      過去在三亞多家星級酒店擔任廚師長的丈夫王懋鋒,也早已回到毛納村,“在家料理茶園,茶葉有銷路,再也不用外出打工。”每個傍晚,掂起家里的小炒鍋,為家人做頓飯,廚師長的頭銜已成過往,王懋鋒只做家庭的大廚。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2年底,全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數量累計達到1220萬人。

      在安徽淮南的鄉村,他們是肉雞養殖場的“雞倌”;在江西吉安的鄉村,他們是漁場的老板;在重慶銅梁的鄉村,他們在荒山種出一片橘園。

      他們散布在中國的一個個村莊,帶去在外闖蕩積累的開闊眼界,帶來鄉村振興的致富產業。39歲的王啟望,就是一名返鄉創業者,他曾是從毛納村走出來的第一批大學生,2010年回到村子,在茶園里搭了一間茅草屋,用了13年的時間,打造了一座畝產400斤的高產茶園。

      “從前,大家都想走出去?,F在,走出去的人們想回來。”這不是錢鐘書筆下的《圍城》,這里更像陶淵明所著的《歸園田居》。從古至今,人類的遷徙總是具有目標性,從游牧民族的逐水草而居,到近代世界的走向城市,遷徙的目標總是為了過上更好的日子。

      時過境遷,在今日的中國,無論城市與鄉村,都能找到“吾心安處是故鄉”。

      如同毛納村的姐妹們織出的黎錦,傳承千年的民族技藝,到今天仍有生命力,收獲市場青睞。當故土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人與自然能在今日的中國得到尊重、得到振興,更好的日子就能透過五指山區濃密的霧氣,真實地展開在這片土地上。

      總策劃:胡續發

      策劃:紀燕玲

      執行策劃:胡誠勇 郭祖瑩

      執行協調:符金花

      記者:賀立樊

      攝影:李昊

      設計:符愛華

    南海網版權聲明:
    以上內容由南海網原創生產,未經書面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對上述內容的任何部分進行使用、復制、修改、抄錄、傳播或與其它產品捆綁使用、銷售。如需轉載,請與南海網聯系授權,凡侵犯本公司版權等知識產權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電子郵箱:nhwglzx@163.com.
    責任編輯:王思暢
    •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
    •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
    •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用微信掃一掃
    • 南海網微博

      用微博掃一掃

    原創報道

    精彩海南 新聞早知道 進入欄目
    欄目推薦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技術服務 |  法律聲明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谑薪鸨P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
    www,超碰,C0m
    <li id="blupe"></li>

    <dd id="blupe"></dd>

    <tbody id="blupe"></tbody><rp id="blupe"><acronym id="blupe"><input id="blupe"></input></acronym></rp><dd id="blupe"><noscript id="blupe"></noscript></dd>
    
    

    <th id="blupe"></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