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霖
提起清官海瑞,人們會自然而然想到“海青天”。的確,鐵面無私、剛正清廉已成了海瑞身上最耀眼的標簽,以至于人們一提起他,關注點都停留在了他的品格上。實際上,海瑞的智慧和實干能力同樣出眾,從他治水的故事上便能體現出來。
明隆慶三年(1569年),海瑞升任應天巡撫。當時應天巡撫所轄的江南十府是明王朝財賦收入的重要來源地,也是全國最富庶的地方。海瑞新官上任便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治水。
應天所處的江南地區雖富甲天下,但水災卻十分頻繁,百姓苦不堪言。就在海瑞到任時,江南便浸泡在洪水當中,大面積田地被淹導致糧價上漲,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地。
面對此情此景,海瑞立刻著手治理江南水患。他通過實地考察和查閱歷任主官的治水記錄,終于找到了水災的成因:除雨季長、降水多外,更大的因素是水利設施的荒廢。當時太湖主要出海通道吳淞江(蘇州河)堵塞嚴重,太湖的水泄不出去,奔涌回溢,便造成了水患。
然而,想要疏浚吳淞江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當時江南甚至有童謠唱道:“要開吳淞江,除是海龍王”。江南治水不僅有地理上的客觀難題,還有官場腐敗和治理經費的難題,比如水利設施荒廢而得不到治理,這便是明顯的人禍。
海瑞當即上疏明廷,直截了當地指出“水利臣曠職不修,撫按也不留心”,最終導致河道泥沙淤積,湖水無法排泄。在指出前任官員不作為之后,海瑞還表示疏浚吳淞江河道、治理江南水患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
在得到朝廷批準后,海瑞立即開始治水。在海瑞到任的一百多年前,永樂皇帝曾派大臣夏原吉到江南治水,夏原吉利用吳淞江河道把太湖之水引至當時吳淞江的支流黃浦江,然后讓太湖水順著黃浦江注入長江,奔涌入海,史稱“黃浦奪淞”。
通過勘察,海瑞認為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開挖新河道工程太大,“黃浦奪淞”趨勢已無法逆轉,在此情況下,由黃浦江泄出湖水的確不失為一個良策。于是,海瑞決定對黃浦江進行一次改造。
海瑞主持在鄰近的古東江修壩建閘,讓流經古東江的上游來水大多北折流入黃浦江,使得黃浦江水更加充沛。同時,海瑞又通過縮窄改深江面以增加水流沖擊性,使下游吳淞江口的淤泥能被沖走。經過改造,吳淞江成了黃浦江的支流,而吳淞江下游河道泥沙淤積的問題也得到了徹底解決。
治水期間,海瑞親力親為籌集錢糧,除發動鄉紳捐濟外,他還上疏明廷,請將蘇州、松江、常州三府的糧食全部留在當地,避免出現大災之下有錢也買不到糧食的情況。
盡管如此,錢糧問題依然成了治水的“攔路虎”。于是,海瑞大膽使用了“興工代賑”的方式,直接召集受災百姓參與到工程建設中來,將錢糧以薪水方式發放給災民,在賑災同時又完成了工程建設,可謂“濟目前之饑,興百年之利”。
在海瑞主持下,江南地區兩個月內便疏通了八十里河道,還使十三萬饑民度過了饑荒,工程完成后,所費錢糧比預算還少了百分之十。之后連續幾年,江南接連遭遇大水,都沒有再出現百姓受災的情況。
江南水患曾困擾明廷百年,而海瑞上任伊始,便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實干精神雷厲風行地解決了水患問題。“海青天”也自然成了江南百姓心目中的“海龍王”。
海瑞直到三十七歲時才中舉,之后兩次會試都落第了,最終以舉人入仕,卻官至二品大員,這在極其看重科考的明代的確是一個奇跡。
原標題:海瑞治水
責任編輯:林鴻偉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